景观的N种打开方式
逵园艺术馆推出柯坎法与柯荣华双人联展“景观的N种打开方式”,通过两位艺术家的多元视角诠释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作为展览的导语,策展人与艺术家围绕展览主题及各自创作展开对话,引领观众深入艺术家的创作世界:
策展人=策,柯荣华=华,柯坎法=法
策:两位柯老师好,非常高兴能与两位合作本次展览,也期待看到你们再次合作,展开艺术观念的对话和碰撞。我想以一个轻松的话题开启对话,这也是观众朋友们非常好奇的问题:两位都姓柯,名字也很像,你们是兄弟吗?如果不是,这种巧合的名字背后是否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可以分享?
华:这确实是很多人好奇的事情,我们认识23年,也是大学同班同学,关系一直很好,话题从来离不开艺术这两个字。我们并不是亲兄弟,只是姓氏相同,而且名字看起来也很相近,所以常被误以为是兄弟。不过这也算是一种特别的缘分吧,我们在创作中也有很多共鸣。姓氏的巧合反而让我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连接,让我们的作品在展览中产生有趣的对话,对我而言这次展览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法:哈哈,应该说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我们俩都是粤西的,柯姓本来极少,按宗族关系应该是一个本家。其实我和荣华是大学才认识的,两人也比较聊的来,很多价值观念比较合,就慢慢熟了起来,又一起做过很多展览,对彼此也有一定的默契。
策:柯坎法老师的创作更倾向于一种架空的畅想与探索,而柯荣华老师则更多选择介入现实,寻找另类的叙事。两位对“景观”这一概念的理解似乎有着不同的视角,能否请两位分享一下,你们如何理解“景观”的含义?在你们的创作中,“景观”是否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概念,而是一种承载着记忆、时间、文化或社会意义的空间?你们的理解是否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对话或互补?
华:对我来说,“景观”不仅仅是自然或城市的物理存在,而是一个由时间、想象和个人经验交织而成的空间。我现阶段更多是介入现实,去寻找一种另类的叙事方式。我一直认为景观不仅仅是一个视觉对象,它背后往往承载着社会、历史、文化甚至权力身份结构。所以,我通过影像、艺术装置或者绘画去记录人与环境的互动,让空间成为故事的承载体。比如,我的作品会关注社会景观如何影响个体,或者个体如何在景观中留下痕迹。我们两个人的创作角度和制作方法有所不同,但恰恰形成了一种互补,就像一场关于“景观”的对话,一个向内探寻,一个向外观照。
法:在我的创作中,“景观”更多是架空的,很少用“景观”这个概念或词语去表达,我想试着离开主观认知去观察现实,对现实进行一种提取、重塑和架构。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再现:从“时间”角度来看,景观只是作为时间和生命流动的承载体,承载记忆、某种情绪、甚至孤独感的空间,它带有某种不稳定性或游离感,让观众看到不同层面的“风景”;另一部分作品,则利用冲突的戏剧语言塑造虚拟现实世界、虚拟的人物和真实场景组成一个虚拟现实的舞台,来呈现我对生活的思考吧。
策:坎法老师,你的“时间三脚架”概念将时间表现为一种多维的结构,既有方向性又有碰撞与崩塌。你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来表现这种复杂的时间性的?
法:我的作品一直在探索时间的形态。“时间三脚架”这一概念试图让时间成为一种具体的结构,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通过线条去构造与物体间的关系,去表达时间的支撑、延展和崩塌,让它成为一种可被视觉感知的存在。
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能呈现这种多维的时间性。我尝试通过局部的细节——如形体的倾斜、不稳定的支撑结构,或者即将坍塌的画面构成,去制造一种时间感,让观众意识到时间不仅仅是线性的流动,而是充满了冲突、断裂和偶然性的。当时间的逝去,万物都会消失;而作为支撑的脚架一旦瓦解,其承载的物体也随之消失。
策:荣华老师的,你的行为与影像作品带有连续性或动态性,它们记录了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这种动态的创作方式是否影响了你对静止的平面绘画的理解?如果有,它是如何转化的?
华:艺术媒介的置换关系,一直是我创作思考的重要部分,我的行为影像或艺术装置往往强调过程性,而绘画相对来说是一个凝固的瞬间,但正因为有了影像的经验,我在绘画中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让“时间”显现出来。我会利用连续性的笔触、模糊的运动轨迹,或者在一张画面上呈现出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关系,使作品不再只是静态的视觉体验,像书法线条的流动那样,呈现一种时间的痕迹。同时,我也在尝试如何让绘画成为日常行为的一部分,比如在创作过程中加入某种时间性的动作,让画面本身也成为一个记录媒介。
策:最后一个问题,两位曾于2003年合作了双人展“双柯油画展”,时隔超过二十年再度一起展出,感觉有什么不同吗?这种跨越时间的合作是否让你们对彼此的艺术有了新的理解?这种相互观照的关系是如何一路影响着你们各自的创作呢?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你们二人是否有一些有趣的互动或默契,能够分享给观众?
华:2003年的时候,我们还是广美二年级学生,我们作品方向还没有现在这么明确,那个时候更多是一起探索绘画的可能性。而现在,我们各自的创作已经形成了非常清晰的路径,但依然有很多共同点。再次合作的时候,我们发现彼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能看到二十年前的影子,就是创作的那股劲儿和艺术路途上的笃定一点也没变,这种跨越时间的合作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个人表达,它其实也是一种交流,甚至是一种陪伴。
法:我觉得今年又起做“双柯”也是机缘巧合吧,也想看一下多年后两个作品摆在一起是一个怎样的感觉。这次的合作,我的感觉和当年完全不同,我们各自的艺术方向更加鲜明,但又能在对话中找到共同关注的问题,这些交流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作品,我们各自的创作都是非常独立,我对荣华作品还是比较理解,我们也比较尊重对方的工作方式。在生活上包容和理解是最大的友谊。
上一篇展览:肖克刚个展:洞穴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