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2012年8月18日——2012年9月7日
开幕时间:2012年8月18日下午4时
策展人:张思永
主办:北京千年时间画廊
协办:南昌千年时间当代艺术馆 湖南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
媒体支持:时装 CASA BQ北京青年周刊 现代青年 新城记 享悦艺术 易拍全球商报 数字美术馆
地点: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3818库内
开放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日 上午十点至下午七点
Fax/Tel:010-64324122
E-mail:2000gallery@gmail.com newgallery@sina.com
宿哲 1984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2000—2002年就读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
2007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
中国民族书画院美术研究员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7年由iaab基金会邀请前往瑞士巴塞尔进行专业考察与艺术交流
个人展览
2011 “自我世界” 北京千年时间画廊 中国 北京
2009 “宿哲个展” 铸造艺术馆 中国 北京
2007 “制造的快感” 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皇城艺术馆 中国 北京
2006 “熊猫的家国” 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 北京
主要展览
2011 未来邦——当代绘画作品展 北京千年时间画廊 中国 北京
2011 XXX——下一个十年的当代艺术 今日美术馆 中国 北京
2011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 宋庄美术馆 中国 北京
2011 我们的家园 世纪财富中心 中国 北京
2011 第三届中国新锐绘画奖 北京时代美术馆 中国 北京
2010 中国演义 盘古七星酒店 中国 北京
2010 重庆黄桷坪艺术节青年展 重庆美术馆 中国 重庆
2009 磐曦艺术节 国际会展中心 中国 厦门
2008 宿哲 方楠 作品展 798艺术场地 中国 北京
2008 北京BS1当代美术馆2008年度艺术提名展 亚洲当代艺术博物馆 中国 北京
2007 “北京制造” 首尔弘益大学现代美术馆 韩国 首尔
2007 艺术北京2007 当代艺术博览会 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中国 北京
2007 北京BS1当代美术馆年度艺术提名展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 中国 上海
2007 “独生一代”巡回展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 中国 上海
北京皇城艺术馆 中国 北京
北京BS1当代美术馆 中国 北京
2007 “聚沙塔-2007中国新锐绘画奖作品展” 北京炎黄艺术馆 中国 北京
2007 第四届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览厅 中国 北京
2007 “关于往事” 上海朱屺瞻艺术馆 中国 上海
2006 “风水” 九间堂艺术活动展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 中国 上海
2006 “独生一代” 中国当代画廊,玛斯德比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 北京
公共收藏: 成都现代艺术馆
“自我”的“困局”
——宿哲作品中的精神世界
文:何桂彦
宿哲的作品普遍传递出一种困惑、迷茫的气息。这种气息既是个人青春体验的显现,也源于自身对时代文化气息的敏感;既是对一个英雄时代的质疑,也源于自我对周遭社会现实生存状态的诘问。艺术家的思考穿行在理想与现实的中间地带,游弋在英雄时代的坍塌与自我世界的迷失之间,尽管精神与肉身的边界似乎已被消解,但作品内在的文化诉求仍能穿透作品那些表层的图像,希望在相对具体的时间线索中,对自我世界所呈现出的变化进行言说。于是,这个自我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多少具有精神现象学的意味,不过,最终困惑、迷茫成为了它的肌理,而“困局”则是其底色。
宿哲是一位对青春记忆保持着自省的艺术家。但是,他对自我的体察不是从形而下的生活层面,而是从自身的文化记忆入手的。在2006年创作的《英雄与梦想》、《也许从来就没有过什么英雄》等作品中,宿哲表达了对那个曾被赋予太多理想价值观的时代的质疑与不信任。在一个由意识形态所统辖的社会里,“英雄”形象往往表征着一种崇高的人生理想。但是,“英雄”实质是被塑造出来的,这种塑造不仅受制于意识形态话语的支配,而且还以一套严密、规范的图像与视觉系统呈现出来,譬如形象上的“高大全”、色彩表达上的“红光亮”。1976年,“文革”的结束意味着一个极左的时代走向了死亡,同时也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英雄时代的终结。不过,由于文化思维惯性的存在,“英雄”叙事仍然会对更年轻一代的青年产生着影响。正是源于对自我青春体验的审视,对宿哲来说,“英雄”叙事原本就是一种话语权力,它不但会遮蔽真实的现实,还会对具有独立价值的自我世界产生吞噬作用。于是,在《这是一个冻结的英雄主义梦想》、《在一个英雄的烦恼》中,宿哲将创作的注意力集中放在了消解作品题材的崇高感,以及视觉观看经验的仪式性上。在这个过程中,“英雄”形象的缺席具有多重的意义指涉,既让画面的场景失去典型性的意义,也让作品丧失掉由“高大全”所带来的仪式感,而蓝灰的色调则是对“红光亮”的颠覆。很显然,鉴于“英雄”的缺席,艺术家巧妙地讨论了一个理想价值观坍塌后,自我世界所呈现出的迷茫与困惑。
在2008年的作品中,宿哲的创作曾出现过一些转变,艺术家希望用一种微观叙事的方法,从日常的生活入手,表达个人独特的现实生存体验。即便如此,宿哲仍延续了此前质疑“英雄”叙事的创作思路,只不过,此时作品中关于青春意义的追问变得更为的强烈,这在《我把青春献给谁》中体现得尤为突出。2010年的作品进一步深化了艺术家关于自我世界的拷问,其中,一些变化值得注意。首先是作品的现实语境围绕都市化与都市生存展开。从图像的表达上看,艺术家对都市场景的使用并不是要真正去表现都市,而是让作品在意义生效时起到提示性的作用。事实上,真正体现自我“困局”内涵的还是那些女性形象。尽管它们和早期作品中“英雄”的缺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这些女性形象在视觉呈现的方式与意义的指涉上仍具有某种“英雄”的品质。它们仍然是被塑造的,仍然裹挟着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只不过,前者是理想主义、集体主义时代的“英雄”,后者是流行文化、商业社会包装的明星;前者是政治意识形态下的产物,后者是商业时代欲望消费的载体。虽然这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区别,但是,一旦当它们成为一个历史时期主导性的价值观的时候,真正个体化的自我世界反而会沦落为一个“他者”。与此同时,都市化的图像所蕴涵的时间意识开始显现出来了,如果将“英雄”看作是“文革”时代的产物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宿哲对自我世界的讨论实质是将其放在了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再到20世纪90年代消费社会形成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下予以讨论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家强调作品背后的时间维度,不仅能为其建构一种上下文关系,也会对“自我”与“自我世界”的讨论赋予一些社会学的意义。然而,不管是早期的“英雄”系列,还是近期的《第六号》、《第八号》等作品,宿哲对青春体验的言说均较为完整的保持了一贯的迷茫与困惑的情绪。事实上,在《第三号》、《第五号》等作品中,艺术家的自我反思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而且,在那些困惑的情绪中还传递出一种淡淡的伤害感。对于宿哲来说,从反思——自省——迷茫——困惑,再走向伤害,这正是潜藏在表层化的图像背后思想观念前行的内在轨迹。借助对“英雄”的讨论,宿哲表达了一个理想价值观坍塌后,自我世界出现的精神荒芜;借助对“明星”的表现,呈现出的则是商业时代对人所产生的异化,虽然二者在图像呈现方式上略有不同,但自我世界的“困局”仍然是其作品的内核。
2011年3月30日于四川美院
上一篇展览:唯有园林—杜璞江南名园行油画素描作品
下一篇展览:梦魇---郑元無水墨作品展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