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 : 白方南
学术主持:白洪
展览时间:2013-01-20~2013-02-28
开幕时间:2013年1月20日15:30
展览地点:北京德滋画廊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苹果社区北区22院街2-56
参展人员:胡新
主办单位:北京德滋画廊
文人绘画和当代艺术的结合
------- 浅谈胡新绘画作品
自2010年以来,画廊办胡新个展已是第三次了,期间画廊还带着胡新的作品参加了很多的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画廊之所以这样,只有一个理由,很简单,就是喜欢胡新的作品。
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胡新的绘画有他自己独特鲜明的风格,清新,明快,童话、诗意,现实融在理想里,理想中夹带着现实,让人看着很舒适,也很耐看。很唯美,也很艺术。
首先,胡新的作品里有着鲜明的很唯美的理想主义色彩。他的作品中多采用田园牧歌的图式来表现他的情感,旷野中、鲜花、山林、小鸟、蝴蝶、蜻蜓、耕牛、泉水、小溪,小鱼,贝类......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的鲜花全都是精灵仙子,他的泉水和小溪里似乎随时会出现水底龙宫的王子和美人鱼,他画中的小鸟、蜻蜓、蝴蝶全是歌唱家,又似乎是美好生活的信使。带你进入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即便是他用城市的图式所表现的作品,也仍然有着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同时,他的作品里又蕴含着当下现实主义的元素。他画面中出现的人物的思绪中往往是憧憬着别墅、高档的生活用品和奢华的物质生活,看得出在追求一种小资的生活状态。他的淡淡几笔的人物的眼神多数都没有什么“坚定的目光”,很游离,是贪婪和无奈混合。也正是他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巧妙融合,使他的作品兼有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和当代艺术的共同特征。
从当代意义上讲,胡新的作品渗透着当代艺术的观念意识,很好的把握了当下社会人们对待现实和理想的一种心理。就是人们在被人类通过探索不断发现揭示了宇宙社会和自然界力量强大的同时,反衬出一个人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面对越来越强大的自然和社会的力量,人们感到无力应对而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越来越多的人在无奈的状态中营造着自己的小天地,在理想和现实中徘徊,有时甚至是以一种自欺欺人的状态,忙碌着生活着但却并不幸福,这时人们需要安慰,需要置身与一种理想的状态。胡新的作品中描绘出的“田园牧歌”或是“城市恋曲”正好符合人们当下的心态。
从作品的绘画性上来看,胡新的作品把中国传统式的和当代艺术观念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说他传统是在他的画面里仍然保持了中国山水常用的“三段式”构图,只是他把传统的中国式分散透视给叠加了,他放大了原本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间的、人物,并将他们和远中景叠加,造就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效果。他草虫、花鸟也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绘画的痕迹甚至是一模一样,但效果则完全不同。说他当代,则是他的画面里已不只是文人的自我情结的表达了,还明显地具很多的社会性。
但总的来讲,胡新作品所以具有多重性,是和他出生于一个绘画世家不无关系。他的爷爷胡佩衡是中国美术界著名的山水画家,并在蔡元培主持下的北大任教,他父亲胡橐是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弟子,父子俩曾合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关于齐白石绘画研究的书籍,对中国传统绘画研究很深。同时,胡佩衡父子又都在做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胡佩衡更是在北大任教期间直接向当时同为北大老师的外籍画家学习西方绘画。胡新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自然受到了很好的熏陶,加之他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现代社会的影响,胡新作品中从思想到表现形式的传统和当代的结合就成为一种自然。既有文人绘画的气质,又有当代艺术的的意识。
白洪 2013年1月8日于北京夕照寺
人生历程
胡新
小的时候,记得那是1970年,我随父母下放到了甘肃省天水市,当时我7岁,天水是个不大的北方小城市,两山夹一川,只有一条街道,街的南边一百多米就是淮河,河水不深大概只有两尺左右,沙滩却很宽,上面有许多的鹅卵石,我们这些小孩一年四季到河滩里玩,夏天用背篓捞小鱼,徒手抓青蛙,看着水洼里的小蝌蚪悠然地游荡。到了秋天河滩上到处是蜻蜓,稻田里的水稻已经收割,泥里有好多泥鳅,捉起来很有趣,它们很滑,经常捉到手又从手指间滑跑了。在河堤上看着对面山坡上收麦子的农夫,一派秋高气爽的景象,偶尔从对面山梁上飞来觅食的成对野鸭,在脑海中印出了一条飞扬的曲线,这就是我童年的回忆.
这些童年的往事,在我的绘画里经常出现,河边的小花,草丛中觅食的山鸡,岸边的小狗,水上飞禽,远方的大雁,还有儿时的玩伴,都成为了我创作的源泉,给了我许多快乐与灵感,使得我在绘画的道路上留恋忘返,乐此不彼.
那时正直文革后期,我父亲下放到天水市雕漆工艺厂做工艺美术师,母亲下放到天水第一医院做医生,白天她上班很忙,晚上帮我补习英语.放假期间,父亲把我带到他的办公室学习,自己做字典,就是用一个大本子按照汉语拼音排列字,然后再给每个字造句,如此来补习语文.另外的时间就是教我学习绘画,教一些梅,兰,竹,菊, 我父亲是齐白石的徒弟,他对齐派的画法很熟悉,还经常教我画齐派的虾,螃蟹和小鸡.小孩画起齐派的画来感觉很好玩,几笔就能出效果,不多会就画完一张,那时单位工作不太紧张,他们设计室有五,六个美术师,工作空闲时他们也偶尔画一画国画,那应该是我看到的最早的笔会.
后来,当我十岁时,有一天父亲拿出了两三本大画册,我打开一看是俄罗斯学院派素描,我当时的感觉是这些画精美绝伦,无以伦比,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绘画,感到震惊,具象能画到那样精微的程度,实在是让当时的我感到羡慕,开始对西方绘画感性趣了,父亲看出我对西方绘画的喜爱,就对我说;''西方绘画更适合于画广告,''他为我找了一个画广告的美工做我的美术老师,当时每个单位都有一个美工,主要是画宣传画的,而这些广告画是以素描和油画为基础,是西方绘画体系.我想父亲当时让我学西方绘画可能是为了我将来可以找工作,毕竟当时以国画为职业的工作太少.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和他的几个朋友一起画人物素描,模特是他邻居的小女孩.有时他也借给我一些素描的印刷品让我临摹,有一次他叫我去看他正在画广告宣传画,是在他的单位大厅里,画很大,大概有两米乘三米那么大,画的是几个炼钢工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广告画的制作,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是什么,反正是不大喜欢.
后来,我到日本留学时,在国立秋田大学学习,周末有闲暇就到周围的田地边上写生,初到秋田时,对那里的地形不熟悉,面对稻田对面的远山,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想法,上了一个山峰还有更高的山峰,总是看不到山那边是什么,那时就想,如果山是空的就好了,我站在山下不动,就能透过大山看到山那边有什么了,可以一直看到天边的地平线,想着想着,笔下的山变成了空的,大地延伸到了天边,我在田埂上加了几个小房子,这就是我的第一件透明画法的作品,在接下来的写生作品里,我把房子和树木也画空了,画面中的视野变得更加宽广,再到后来把人物也画空了.后来,别人问我为什么这么画时,我想是我的下意识使然,我出国时是一九八九年,那时,国内的住房不大,初到日本东京时住房更紧张,特别是留学生租的房子就更小了,打开窗户就是对面楼房的墙,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心中不知不觉产生了逆反的要求,向往开阔的视野.
我想,我在绘画中始终追求表现的自由,没有把绘画风格固定在具象上,是和我的心里有关,始终在画面中追求心灵的自由释放,不受眼见图象的制约,看得见的外表可以变得看不见,大脑中的思想与意识,以及人的情感与品德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只要画面需要就画出来,把思想的表达放在第一位,以达到意识随心所欲的表现,这是我绘画研究的始终目标.
上一篇展览:“让艺术走进生活”迎春当代版画精品展
下一篇展览:“山水的意志”王秋人艺术展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