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散》乔万华作品展
百花散是乔万华2016年来在上海的头一个个展。关于这个展览乔万华没想太多,悄悄地开始、悄悄地结束,就像闹市一隅的野花,安静地开、安静地谢,无论别人关注与否,花期里他就一直在那里阅览世界。
和所有出生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人都是在一个被比喻成花园的环境中长大,乔万华也不例外。那是一个空想出来的花园,种子被播撒在一片刚刚被野蛮开垦过的土地上,没人知道这些种子会长出什么样的花,种子们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会遇到什么样的天气。慢慢的种子发芽,成长,开出了千奇百怪的花朵,有些营养过剩、有些营养不良,有些甚至没有得到破土的机会就被遗忘在土地里。在花开的时代,花园消失了,变成了一个丛林。
从北方回到南方,乔万华画中的主题从事变成了人和花,朝着自然转变,逆向回到野蛮生长的状态,在他的作品里人和花是没有区别的。如果用文本体材来解说这个变化,就像是从一篇议论文变成一篇散文,随意的几笔轻描淡写便可以说明每一个人每一朵花的性格,发散出对他们的联想,从疲惫的主观感受中抽离出来,更加平易近人。百花散也是中国民间的治疗肠胃疾病的药方,所以展览以“百花散”为名也是一语双关,既是一部关于世间百花的散文集,又是一计助人消化、解毒的良药,希望借此,解除当代丛林百花园中的毒疾。
文/张嘉元
陈平教授文章
乔是在借助一种书写的形式,通过纸质材料、墙面材质或者更多形式的材料,希望借此而产生出对存在赋予新的意义。
他的物质材料准确来说是一片空间。乔希望从这仅有的空间塑造出一种对存在的认知来,寻找一种对可见存在的符号意义,存在的本质是人自己通过自己的选择而存在的,而不是即定的。去描述那些生活中的“水壶”、“电视机”、“电轨公交车”,且多是老式的,这是他在时间的流逝中去寻找一种永恒,这些“物”一直处于“存在”的状态下,似乎就在等待乔来发现它的“存在”。
乔有时也在潜意识中构建自己的梦境,在梦境中他试图在无限复杂中寻求某种统一?某种相对的纯粹?现实中的某种未来?借助的画面的媒介材料与生活现实存在之间的距离似乎是难以逾越的,然而这种距离的存在却恰恰是因为乔使它自身符合某种尺度的结果,这尺度也正是他有意或者无意的把握而为之的,他是在想象着“存在”而决意将存在的本质标志于空间或媒介之上的。
看乔的作品,易于让观众有份感伤,因为作品的气息是悲悯的,这是出自乔对真实世界的深切感悟而来的。
乔也是一位因爱情而移居苏州的“新苏州人”,他在寻找他的归宿感,他借助艺术来避免自己被现实异化。他认为真实存在的东西只能是存在于个人内心中的东西,即是人的个性,人是有属于个人的主观意识的。
当个人处于对外在世界的存在体验这种意识中时,最直接、最生动、最深切体验到的往往是痛苦、焦虑、疏离、欲望、片段、暖昧、反叛、荒谬、异乡、死亡等各种情感的存在,乔经常会说的是:“干”!它是乔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乔最基本的存在。在乔的梦境中有着他的忧虑、烦恼、恐惧以及悲悯,转移在画面的,也即是我们所感受到的!
陈平
草就于木渎古镇西跨塘
艺术简介:
乔万华
1980 生于江苏东海
2014年加入苏州香山公社
2004年 中华世纪坛(北京) 《渴望》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
2005年 西班牙国际当代风筝艺术展 《飞天》入选
2007年 798艺术节华尔森艺术空间 《乔万华城市涂鸦 - 刻章办证系列》个展
2008年 中央美术学院展厅 《红的n次方》入选毕业作品展
2008年 北京愚公移山酒吧 《点废成绿》乔万华涂鸦作品展
2012年 苏州雨村美术馆 《再造_苏州当代艺术展》
2012年 中华世纪坛(北京)《流动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作品展》
2013年 苏州雨村美术馆 《对话园林》
2014年 苏州工艺美院美术馆《小雪-苏州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5年 苏州圆融艺术中心 《春分-苏州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5年 苏州香山里美术馆 《NO-乔万华当代艺术作品展》个展
2016年 莫干山M50艺术区 《上海ADA当代艺术展》
2016年 上海云艺术中心 《碰撞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6年 上海民生美术馆 《寻找那片失乐园》入选约翰摩尔奖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美术向导》《北京国际双年展》《ART概》《大山子艺术节》《that’s北京》《流动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年鉴》等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