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曾国藩》,见骨见血,在黎柯汝的艺术道路上凿下了痕迹。
黎柯汝的艺术道路历经了历史画、伤痕绘画、乡土写实主义等题材和风格后,笔触一动,将自己的艺术道路推向另一个维度空间。
他从人类永恒悲剧出发,对世事人情的关照、关怀无时不流露在每件作品中,辅之以新启蒙的批判精神,这批作品构成了他迄今艺术的高峰,也使他特立独行于日益空洞化的当代艺术情境中。
文 • 莫鸿勋(艺术家)
黎柯汝先生原本涉足油画人物,曾经花很长时间对人物结构、表情细节、色彩,进行过艰苦的研究,其艺术耕耘是流了红汗的。看看那件《曾国藩》肖像,画得苍凉瘦削,硬朗见血。脸上的皱纹,分明刻出曾文正公横扫武敌、精砌文章的人生轨迹。如今,这件作品在伟人的旧居安放着,供前来凭吊者睹像思人,参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精神。其中况味,自如人心。
再后来,黎柯汝先生受表现主义影响,抛弃描摹的方式,转而用感觉用粗放用超现实的场景,去捉摸人在不同时空的情绪。这个时候,人物的身份被淡化,只见善男信女,做着既似肉体游戏或者又若精神信奉的种种行为,颇具宗教仪式感。所画人物,痛苦大于快乐,漠然大于兴奋,悬空大于踏实,似乎在暗喻人的存在之艰难。事实上,色即是空,钱就是命,生就是死的世相,触目可见,即使过程再热烈,到头来也是一撮土灰。这是我对黎柯汝先生近期的油画人物的解读,期望他从人类永恒悲剧出发,自我更新图式,挖掘到更能打动人的宝窟。
莫鸿勋2016年7月于木鱼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