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前言
“破格”首先是一种立场,在中国画过于陈旧的传统语境中寻找一种变化的可能,突破一些业已成为束缚的格式,是对盲目固守于中国画泛滥重复之语言定式的一种反驳,是对在中国画各个方面进行实验和探索的一种张扬。
“破”,意即破除、突破。古语“不破不立”对中国画而言,即是在语言技术上规定了它的规律和意义,也是在形式观念上表述了其重要的性质与特点。破除“迷信的水墨”,破开旧有的程式,破掉不求甚解的机械重复的绘画语调,破展新的鲜活因素,破出一条不断升温的道路。“破”实际上暗含着某些进入、植入、冲入、混入的力量,暗含着发现新趋向的可能,暗含重建之力,这种力才是中国画发展的健康、成熟之力。
“格”,意即格式,格调、规格、品格。“格”就是范式、规则,对中国画而言,它是有别于其他画种的基础性规定,是一种语言观念上的限定。“格”既意味着传统积累形成的通约特质,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权威,“出格”就是对这种权威的公然挑衅,就是拒绝同化,保持个性,这是绘画发展的自然要求。中国画中的“品格”常常是对“境界”、“笔墨”之品质的指涉,是一种操守。在今天消费时代的背景下,这种操守被很大程度的滥用,以至于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以今天的“品格”更多的具有反作用,有一定反讽的意味。因此,时代正要求一种更符合它自身意愿的中国画形式,正要求一种新的变化与传承,这也是“格”既作为完备而深远的“古境”又作为“破”之对立面被标识的意义所在。
“破”与“格”的对应,在今天中国画各种对应关系中是最紧迫的一对关系,它将开拓发展与承接传统的关系更为具体化,使其语言的特质属性与非特质属性的选择、夺取、糅合变得意味深长。
“破”是矛,“格”是盾,矛与盾的相互交锋、搏斗是呈现中国画活力的内在驱动力。而最能代表中国绘画精神的山水画在今天也势必面临着这样的考验:如何在这对矛盾关系中更充分、自如地展现自身的活力,如何让时代特征溶化到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中去。无疑,对照是最明晰的方式。一方面,在历练传统“古境”中找到山水精神的出口,另一方面,在多方探索中寻求新的可能。
当然,在“破”与“格”之间,更强调“破”。“破”是前行之力,即使在“格”中也有“破”的变化,也就是说,传统也是“破”的传统,品格也破除古境而生出新境的品格。更何况“破”本身的范畴了。所以在山水画中,“破格”之意的首要任务就是“推陈出新”。因此,展览所用的对照形式实际上是一种面对面的辩论方式,它所产生的问题必然会形成某种影响力在当代山水画领域延展。问题越多、越尖锐,其意义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