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览
卓克艺术网>展览频道>恣意的笔触——绘画语言探究系列展
恣意的笔触——绘画语言探究系列展
恣意的笔触——绘画语言探究系列展
展览时间:2010/10/31-2010/11/30
展览城市:北京
展览地点:
策展人:夏彦国 王 麟
主办单位:前后空间
协办单位:夏工作室
查看所有大图

展会介绍

策展人:      夏彦国  王  麟
艺术总监:    秦  蓁
参展艺术家:  陈正乾  冯瀚平  蒋建军  刘芯涛  毛艳阳  舒昊  肖喆洛  张婕  曾妮
策展助理:    杨楠
开幕时间:    2010-10-31 16:00
展览时间:    2010-10-31 至 2010-11-30
主办机构:    前后空间
协办:        夏工作室
展览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北湖渠酒厂国际艺术园D1001 前后空间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绘画评论中,关于作品画面中的线条、笔触、色彩、明暗等探究绘画语言的文字已不多见。批评家更多的关心的是作品中的主体叙事部分,即作品的“观念”。而绘画作品中的笔触通常被认为是构成作品的基础技法元素而已,我们很少像研究传统绘画那样去发掘作品中笔触的变化及形成某种笔触背后的深层原因。

  与工整无痕的平涂处理方法不同,近年来在某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即在创作中进行放纵恣意的涂抹,用笔奔放疾速;刻意让画面中的笔触没有融合或渐变的效果,在画面中突出绘画的手工痕迹。

  “恣意的笔触——绘画语言探究系列展”将于2010年10月31日在酒厂国际艺术区前后空间开幕。本次展览由知名策展人夏彦国和王麟共同策划,邀请的9位艺术家是:陈正乾、冯瀚平、蒋建军、刘芯涛、毛艳阳、舒昊、肖喆洛、张婕、曾妮。本次展览试图把艺术家处理作品主题时所产生的特殊处理方法抽离出来进行研究,呈现出绘画语言中最细微的点,分析它有怎样的演变和推进,最终再让其回归到现场、历史、社会中,体现它的价值,进而引起有益的讨论。


  从此次参展作品的恣意的笔触中,我们也可以他们的活力和热情,他们将更多的偶然性带进了画面中,而这种偶然性和表现性笔触正是这些青年艺术家对生活和生命的个人体验。


   这次展览仅是对国内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个现象呈现和“个案”研究,期望更多人去关注和讨论。
 本次展览的主办方“前后空间”一直以来以独特开放的方式与活跃在中国本土的青年艺术家合作,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前后空间”尤其注重青年艺术家的实验性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当下的艺术创作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旨在鼓励青年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Curator: Xia Yanguo  Wanglin

Art Director:Qinzhen

Artist: Liu Xintao  Mao Yanyang  Zhangjie  Jiang Jianjun  Xiao Zheluo  Chen Zhengqian  Feng Hanping  Zengni  Shuhao

Curatorial assistant:Yangnan

Opening: October 31st 16:00pm

Duration: October 31st-November 30st, 2010

Opening Hours: 10:00–17:00, Tuesday–Sunday

Assisting: Xia studio

Venue:Everywhere gallery
Address: D1001 Jiuchang ART Complex Beihuqu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China (100012)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paintings comments review, the picture about the line, brushwork, colour, light and shade and so on, those painting language writing has not seen. What Critics more concern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works'narrative, namely the works' "concepts". And the brushwork usually considered as the basic techniques, we rarely study the contemporary art such as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paintings to find work in the brush changing and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It is different with the neatly the radiant coating method, in recent years , some young artists have a tendency in the creation. This tendency is the willful indulgence swiftness, untrammelled and swiftness with pen in the creation, deliberately let image fusion or gradient in the picture, the outstanding painting hand imprint.

"The Willful Brushwork----A Series Of Exploreing Painting Language" will open on October 31st in Everyspace gallery Jiuchang ART Complex Beihuqu . This exhibition is planning by renowned curator Xia Yanguo and Wanglin, invited nine artists is Chen Zhengqian, Feng Hanping, Jiang Jianjun, liu Xintao, MaoYanyang, Shuhao, Xiao Zheluo, Zhangjie, Cengni. The exhibition  try to study the special treatment method in handling the works' theme,shows the subtle in the painting language, analysis how evolute and promote , finally let it return to the scene, the historical, social, embody its value, and cause the beneficial discussion.

From this exhibition of works arbitrary brushworks, we can also feel their vitality and enthusiasm, they will bring more chance into the picture, but this kind of chance and performance brush just is  these young artist personal experienceto live and the life .

This exhibition is only presenting a domestic for young artists creation and studying "case" phenomenon, we expect more people to pay attention to it and discussed.

The exhibition organizers Everywhere gallery has been cooperateing local Chinese young artists  with unique open way and active attitude, provides a good display platform. Everywhere gallery notice especially the experimental of young artists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based on artistic cre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study, aims to encourage more young art creation.
 

 

 

 对表现性笔触的思考
 ----写在《恣意的笔触》展之前


 
 策展人:夏彦国

  我们都知道笔触是画家在进行绘画创作中画笔接触画面留下的痕迹。笔触虽然是一种外在的技术因素,但也是传达画家的艺术个性和修养、精神诉求、审美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也是其艺术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如今的当代艺术创作中,谈到笔触,更多的绘画评论和研究都是从画面本身的观念性出发,认为包括笔触在内的画面语言都是为了画面主题或者观念而存在,而没有将笔触这种重要的形式主义要素单独对待。也就是说,面对绘画,我们更多是从题材出发,从观念出发,开始将故事,好像所有的绘画必须有故事可讲,绘画的叙事性变得重要,这无疑是狭隘的看法。
  在这次展览中,我们选择了以四川美院为主的九位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参加展览。之所以做这样的一个展览,是因为我们发现近年来四川美院毕业的青年艺术家在画面语言中有这样一个集体倾向:注重画面的形式感,尤其是在笔触效果上有较强的表现性和偶然性。而且这种绘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因为种种原因也蔓延到了整个当代艺术创作中,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开始学习和效仿。所以,这次展览作为一个绘画现象的总结,也是一个小的个案研究。我们旨在提出问题,为什么这样的绘画风格在川美比较突出。这些年轻艺术家摆脱了写实的造型技巧和对肌理效果的渴求,在相对自由、洒脱、个性的笔触中去表现艺术家的个体体验。相对于写实绘画来说,我们或许可以说这些绘画在语言细节上不够严谨、细致,但从艺术家的创作体验来说,这又是一种审美诉求和表达所需。
  从一开始我们提出这个主题到选择艺术家的过程中,发现我们所确立的展览主题虽然有一定普遍性,但仅仅从笔触出发去研究川美系绘画形式和风格是片面的。川美系出来的艺术家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是有诸多原因的,但注重绘画的表现性在川美系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还是比较多见的,而表现性笔触作为画面语言的一部分尤其突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注重绘画内容的观念性和叙事性的今天,画面形式语言依然是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川美的形式语言自成体系,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从此次参展作品的恣意的笔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的活力和热情,他们将更多的偶然性带进了画面中,而这种偶然性和表现性笔触正是这些青年艺术家对生活和生命的个人体验,而且这种形式语言已经超越内容成了一种独立的存在。


  这次展览仅是一种现象的提出和呈现。


2010-10-21  

 

绘画的过程
王麟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绘画评论中,关于作品画面中的线条、笔触、色彩、明暗等探究绘画语言的文字已不多见。批评家更多的关心的是作品中的主体叙事部分,即作品的“观念”。而绘画作品中的笔触通常被认为是构成作品的基础技法元素而已,我们很少像研究传统绘画那样去发掘作品中笔触的变化及形成某种笔触背后的深层原因。

  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照相技术,当时人们一度认为它对绘画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冲击。而后,照相机却成为许多艺术家进行绘画创作中的重要辅助器械。其中,德国艺术家里希特以摄影图像为视觉基础的“摄影绘画”就使之成为20世纪后期当代绘画的标志性人物。这种绘画模式也在1990年代后期影响了一大批中国艺术家。[1]

  与“摄影绘画”中对照片转化后进行工整无痕的平涂处理方法不同,近年来在某些青年艺术家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种倾向。这种倾向即在创作中进行放纵恣意的涂抹,用笔奔放疾速;刻意让画面中的笔触没有融合或渐变的效果,在画面中突出绘画的手工痕迹。这种自由随意的创作表达方法,它有意的去破坏画面、颠覆美的感觉,却并不是站在传统审美趣味的对立面,而是成为一种美的代替物。

  让我们试着分析一下这种倾向的产生原因。首先,从整体的视觉特征上来看,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德国新表现主义。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否认德国新表现主义是有着这种创作倾向的青年艺术家汲取营养的可能来源之一。在这一类型的绘画中,讲求绘画过程中的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简单、粗犷的美学风格,注重绘画性。塞尚说过,每一笔触都能改变一幅画。在绘画过程中,尽管艺术家对最终的效果有所把握,但在细节上仍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随时调整和修正。比起平涂式的绘画,我们更容易在某些可见的痕迹上察觉到作画的过程。画面中某个无意识的偶然为之或有意识惯性的笔触也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使得有些画作常常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错觉。

  当我们花点时间,改变一下观看方式,深入细节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技法与气质也可能是其学习借鉴的资源。例如某些画作中让颜料在画布上自然流淌的效果,正对中国水墨用笔中的“屋漏痕”。而此种效果同时又反映出时间上“瞬间”与“持久”的冲突:用笔的疾速与流淌的痕迹所蕴含的时间长度,这正是艺术家所感兴趣的点。另外,中国绘画古卷中随着时间的腐蚀留下的斑斑驳驳的痕迹也成为这种倾向的画面中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传统绘画所强调的写意气质,让笔触成为艺术家心境与趣味的流露。

  当然,在此种倾向的产生过程中,占据最主动位置的是艺术家对于主流平涂绘画的抗拒心理。
这些艺术家意在强调出作品的绘画手工特性,以灵动恣意的笔触使绘画方式的特殊性得以显现。这种处理方法也是艺术家试图对观者进行的一种引导,与观者之间形成一种认知的契合。尽管画面看起来不够工整、缺乏细腻的刻画,但在总体效果上却具有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个性的表现正是普遍性艺术的一个方面,一个瞬间。[2] 这类恣意的涂抹是艺术家处理作品主题时而产生出的特殊处理方法,虽然我们把它抽离出来研究,但艺术语言终要回到现场、历史、社会中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以本文试图从艺术语言中最细微的点呈现出一种创作中有益的倾向,分析它有怎样的演变和推进;拨开表征研究笔触也是为了更好的回到这个情境之中。

结语:
我从不认为平涂的处理方法与恣意的涂抹笔触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在不同的创作主题、社会背景下合不合适的问题。我们在谈论这种倾向之时,难以避开某些绘画新偶像以及市场对于青年艺术家的影响;这种恣意的笔触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的“审美趣味”,但也要警惕它成为一种策略性泛滥的流行。

关于绘画语言的研究,犹如一口的巨大火锅,千年的时间如水倒入这锅里,我们在食古人煮好的羊肉时,不忘添进几根白菜,只望,可食。
[1] 朱其主编《形象的模糊——里希特艺术笔记和访谈》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10月版
[2]里奥奈罗·文杜里《西方美术批评史》 迟轲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版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