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主办的“心印——保科丰巳/赵培生艺术双个展”将于11月4日下午3时,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心印,谓禅之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为印,故曰“心印”。艺术是心性的反应,是明心见性,亦是心印。
展览将展出保科丰巳先生的绘画、装置作品以及赵培生先生的雕塑、装置作品。策展人李伟(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负责人、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学术主持潘力(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京艺术大学客座研究员)、郭晓川(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策展人、美术评论家)。
展期为11月5日至11月28日。
策展人寄语
李伟
艺术作品通常不能超越人间、时间、空间的领域而存在,而贯穿三“间”之道的关键就是“心”以及心与心之间印证、体验与感悟,心印是不以语言文字,直接以心印证,以期顿悟的禅机与思辨,艺术作品更是需要超越国界以及语言文字之外的心与心的感应。
保科先生作为著名的日本后物派代表艺术家,在装置、绘画、公共艺术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赵培生先生以陶瓷为媒介,其创作范畴远远超越陶瓷材料语言本身,“弃形存意”向着装置以及综合材料更广阔的创作领域拓展,取得了极深的造诣。而且两位艺术家在艺术的地域性、日常体验、东方思想的各个方面都有所共鸣。保科丰巳先生的作品,强调身体感受与作品的“场”之间的感应与机缘。而且对人类科技发展以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持警惕态度,提出人类文明未来的两难,指出艺术才是最终不可替代的解决之道。赵培生先生的作品通过对传统的再认识,在提出“溃败”与“虚像”以及在“枯寂”情境的基础上以期达到永恒。道元禅师有一首著名的和歌“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艺术常常朴素地蕴含于日常,禅机与东方哲思通过日常体验亦深蕴于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中。源于茶人千利休时代的“一期一会”,体现出眼前这一瞬间不会再来的寂寥语境。这个展览的持续时间在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但这次的交流和对话却极为珍贵。艺术是超越国界的,两位艺术家在此次展览中呈现出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共同处境的追问,在面对两位具有时代使命感的艺术家的时候,我们如果调动全部感官体验他们的作品,一定会带来全新的感受与反思。
此次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举办的保科丰巳与赵培生的双个展,不仅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更是两国当代艺术之间的现场互动与展望。通过共同东方文化滋养下的中日两国艺术家作品的共同呈现,将会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认识与思考的平台。
2016年10月
赵培生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教授、硕导、系主任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陶瓷协会会员
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理事
主要参展:
1994(陶艺)中华五千年大展(法国、秘鲁、韩国)
1998(色粉画)第四届全国水彩 粉画展(青岛)
1999(水彩画)第九届全国美展(南京)
1999(陶艺)第九届全国美展(深圳)
2001(陶艺)第一届全国陶瓷艺术与设计展(北京)
2001(陶艺)“陶艺在今日”六人展(济南)
2002(陶艺)“今日陶艺”五人展(济南)
2002(陶艺)中国当代陶艺大展(广东)
2002(色粉画)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上海)
2003(丙稀画)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北京)
2003(陶艺)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唐山)
2004(陶艺)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景德镇)
2004(陶艺)“2004中国现代陶艺邀请展”(烟台)
2004(陶艺)中国陶瓷作品展(中法文化年活动)(法国)
2004(陶艺)中国青年陶艺家双年展(杭州)
2004(陶艺)第十届全国美展(上海)
2008《曾经--零八零八\画廊日志》NewGallery回顾展(北京)
2011陶艺:界⊙尚—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济南)
2011陶艺:道⊙器---上海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会员提名展(上海)2012陶艺:中国当代实验陶艺家邀请及提名展(广东)
2013陶艺:界⊙尚—第二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济南)2013“空间的转译”中澳艺术家7人展(澳大利亚)
2014陶艺:新瓷|中国当代艺术陶瓷特展(英国|大英博物馆)
2015策展:“鸢语陶”2015潍坊海峡两岸陶艺名家作品邀请展(潍坊)2015异-同\日中现代艺术家作品展(日本\东京)
2015盛开·无相\陈小丹赵培生双个展(上海梧桐美术馆)
个展:
2002赵培生绘画作品展(济南)
2008“意象阑珊”赵培生作品展 NewGallery(北京)
2013“陶之溃败”2013赵培生陶艺作品展(邑画廊)
2013“回眸一笑”2013赵培生艺术作品展(上海陶艺后援会)
保科丰巳简介:
日本当代著名艺术家、教育家
东京艺术大学副校长、理事长
保科丰巳生于1953年,早期的作品受日本“物派”艺术影响,追求作品避免人为加工的真实性。在80年代,他创作了一系列前卫装置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作为后物派代表性人物,他的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关注自然与人类处境,其创作大量采用自然中的石、木、竹天然素材,并在此中探究空间与身体感知的相互关系。在当代艺术的探索与传统艺术的革新方面一直保持着积极的探索,同时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材料选择和形式表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思考。
部分参展经历:
2005 「VOICE OF SITE」纽约展 美国纽约SVA画廊
2006 可持续发展绘画展「聆听」
2007 可持续发展绘画展「说话的场所」展,东京岩崎邸
2007 卡塞尔文献展
2008 「国际美术双年展」 中国北京
2009 现代艺术DROWING展「景」艺术大学陈列馆
2010 釜山双年展「NOW ASIAN ARTIST」韩国釜山
2010 「环境和美术」美国夏威夷大学美术馆
2011 韩国釜山大学美术馆
2011 「纸非纸」展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2 中日文化交流厅、「京都凉影」电影出演
2013 上野之森美术馆大奖展招待出品(上野之森美术馆、熊本县立美术馆、愛知县立美术馆, 京都府立美术馆,巡回)
2013 「there is here, here is there」「此即彼、彼即此」个展、台北关渡美术馆
2014 现代墨的艺术展 神戸MUSEAM
2015 上野之森美术馆大奖展招待出品, 上野之森美术馆、福岡美术馆、愛知美术馆
2016 “黑色之“光”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部分获奖经历:
1980 日本版画协会最佳作品奖
1984 今日亚洲的美术〈最优秀奖〉(香港艺术中心)
1992 日本建筑工艺协会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