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览
卓克艺术网>展览频道>墨羽—周京新花鸟册品鉴雅集
墨羽—周京新花鸟册品鉴雅集
展览时间:2016/12/30-2016/12/28
展览城市:南京-
展览地点:南京·六尘艺术馆
策展人:柳晖
主办单位:江苏六尘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协办单位:
查看所有大图

展会介绍

开 幕:2016年12月30日15:30

地 点:南京·六尘艺术馆 南京市雨花台区玉兰路2号玉兰山庄会所2楼
出 品 人:柳晖
策 展 人:柳晖
主 办 单 位:江苏六尘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承 办 单 位:中国南京·六尘艺术馆
特 别 鸣 谢:宣和国艺 宣和艺术品基地
墨写五彩 羽翰青霄
作画的时候,我一贯追求干干净净地“写”。
习惯用普普通通的水,普普通通的墨,普普通通的笔和普普通通的纸去“写”普普通通的人物,普普通通的花草,普普通通的风景……          
 ——节选自《我写》/周京新
请允许我用周京新先生这段文字作为此文的开始,其实在京新先生几十年的治学生涯中,曾经有很多次在其各种文章、访谈中提及过上述类似的话语,如2000年《我的水墨雕塑》、2014年《写生札记》等等。京新先生的这段话让我想起年少时看过的一部梁羽生写的武侠小说《大唐游侠传》,小说中有两个绝顶高手,一个叫“精精儿”,一个叫“铁磨勒”,二人皆善于用剑,精精儿在眨眼间可以出三十六剑,招式之快速繁复精巧,天下第一,而铁磨勒只会劈、挡、刺等几个简单招式,对敌时永远就是几下子。最后两人在某个山头进行了一次巅峰对决,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两大高手总要比试一下,分个胜负,结果精精儿败给了铁磨勒。比试中,无论精精儿用各种精巧快速的招式和剑法,铁磨勒永远都是势大力沉,简简单单的一剑破解。这样的情节描写,给了当时的我太多的震撼,简直不可思议,所以30年过去,至今依然记得清晰,而我也渐渐开始有些明白,大巧若拙,大道至简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及至诸子百家,武林高手的一招制敌,高明医生的一针见血,中国绘画的写意、墨分五色,当代社会流行的简约但不简单,等等,原来这一切都蕴含着朴素深刻的“道”。
与周京新先生因举办“写意一族”的系列画展结缘(我曾经在2015写意一族画展序言中提及),事实上,从我进入艺术行业,接触到当代(当下)中国水墨,就注定我一定会认识他,周京新先生于我而言就像金庸笔下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如果把画坛看作武林,我想京新先生也是其中的绝顶高手吧。几年相处交往下来,无论是他的人格魅力,还是学问造诣都深深折服了我,容我以周师称呼他吧。几年来,我一直有这样的企图,将周师的作品分系列做成展览一一呈现,于是就有了“墨羽”这样一个花鸟体裁的集中呈现。墨羽系列作品十八幅,尺寸一致,横33CM、纵47CM,创作于2016年7-9月间,既是单幅佳作,未来亦可装帧成精彩绝伦的册页样式。
有很多专家学者都曾经评论过周师的艺术、作品,提及过他的水墨雕塑,于量兄特为这样一批作品写的美文《吾师造化》中也提及了周师的遵造化、顺自然、重写生,而我想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感受,如周师作画时干干净净的写,老老实实的述诸笔端。事实上我对周师及其作品也是有一个认知过程的,起初我如很多人一般知道周京新的名气很大,但看到作品时,心里也不由犯了嘀咕,相比而言,我会更钟意于工笔花鸟、青绿山水,古装人物等等精致美观,色彩斑斓,写实逼真的画面。我也曾四处聊天,寻经问典,想搞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专业人士都对周师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渐渐自己也有点小小的感悟了。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当把很多画面放入历史长河时,马上就显了原形,这时我才恍惚中明白,原来很多图案、样式、体裁,古人早已为之。而随着资讯的发达,通信的便利,除了中国自身的传统遗产外,整个世界的绘画传统、历史遗产,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成为了我们可资借鉴和利用的资料库。所有文化发展都离不开继承和创新,而这其中显然有着高低优劣之分,从简单的模仿,到镂云裁月、东拼西凑,在巍峨庞大的传统面前,创新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千年来有无数英才研究并实践过。如果把绘画比喻成武术,有无数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都尝试过,有的练内功,有的练拳,有的练腿,有的重攻击,有的专防御,可想而知,千年的传承既是财富也是禁锢,于是国际上有了架上绘画已死之说,周师的本科同班同学李小山老师也在1985年的《中国画之我见》文中提到“中国画穷途末路”。我不想做什么评论,作为一个普通人,当我稍微了解点历史后,我发现,当人类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对历史的每一个微小跨越都是极其困难的,就像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名字—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在我与周师的相处中,我渐渐发现,在他平和幽默的言谈举止下,隐藏着他巨大的艺术抱负和理想,他用他几十年的创作实践,来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念,一方面他重视传统,强调技术,他这样说到:中国画的传统是比较复杂的。明清以前,传统主题内核一直在步步延续,层层积淀,不断发展,这种内核也实际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儒、道、释的交织,这是大的文化背景。概括起来讲,传统中国画语言的主体就是笔墨,无论是坚持、反对还是误解,都改变不了这一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画一直在走构建笔墨、丰富笔墨、净化笔墨、延展笔墨的路,出现了一批了不起的大师,他们各自不可替代的贡献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文脉纯正又开天辟地。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之本,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核心原则,所有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工笔、写意等等都是笔墨的派生系,都与笔墨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节选自《我是一个笔墨派》/周京新)。另一方面,他在几十年的写生创作实践中,在造型,在语言,在图示,在结构上不断的突破着,于是就有了我看到的,属于周京新的水墨雕塑,不同于古人而又根正苗红的京新写意。在周师的作品中,我渐渐明白了古人所说的墨分五色--干、湿、浓、淡、黑,渐渐明白了写之于水墨的意义。如李小山先生所写:与许多昙花一现的人不一样,京新在爆发力和持续性之间保持了很好的平衡。京新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常人在面对矛盾时的惶惑和迟疑,他的坚定的内心保证了他能够一以贯之,既不追逐时尚,又不固守旧制,他既对自己的选择深信不疑,又在过程中做出更适合的调整,这是京新特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许多弄艺术的人曾经闪耀过一阵,很快销声匿迹,或者,即使依旧名声显赫,艺术生命也已早早结束,所做的不过是不断重复而已。京新从没有停止过向前的步伐,而且最关键的是,数十年的创作经历没有成为经验主义的负担,他像年轻时候一样,充满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正应了那句名言:青春不是年龄,而是状态(节选自《笔走春秋》/李小山)。
在近期我去拜访周师的一次聊天中,谈及墨羽呈现的作品时,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周老师,这次的作品,我感觉在画面上简单了一点,您是不是工作忙,画的快了,所以看起来简单了些”。周师是这样回答的,“在这批作品中,我在寻求一些生涩的感觉,自己以往回避的体裁,像竹子,梅花等,现在自己都尝试去创作,我在画院里看竹子,看了好多次,每次都给蚊子叮的够呛。我现在创作,不像以往考虑的很多,而是在写生的过程中,顺着自己的感觉,自然的生发。”在回去的路上,我想着这段对话,生涩、自然,或许就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突然明白了,周师还在前行,他在思考着,十几年前他如是说:所以画画的时候,我总是努力把自己的感觉往“加法”上推,无论是对造型还是笔墨的认识、设想、构造和改进,都往繁复上想,往精密上做,求繁忌简,求密忌疏,力求在心理状态上摆脱过去“相当于笔墨”的老套数和生活中那种模特式“真实”的桎梏,使人物的形能浸透在我的笔墨追求里,顺从于精雕细刻、自然而然地塑造(节选自《我的水墨雕塑》/周京新)。时至今日,他是不是如同那些武林高手般,养心修道,为学日增,为道日减。融贯中西、博采众长只是基础,大道至简必须再整合创新,跳出原来的框框,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融合成少而精的东西。
浮生未有从师地,空诵仙经想羽翰。周师画作中的鸟儿或立于枝头,或振翅欲飞,或凌空飞翔,或敛翼歇足,墨写五彩,羽翰青霄。正所谓大道至简,悟在天成,水墨雕塑,请君一观。
六尘斋主于丙申冬月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