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览
卓克艺术网>展览频道>“PORTRAIT SCENERY 肖像景观”曾朴艺术作品展 2007-2019
“PORTRAIT SCENERY 肖像景观”曾朴艺术作品展 2007-2019
展览时间:2019/9/18-2019/9/28
展览城市:广东-深圳
展览地点:深圳美术馆
策展人:彭肜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查看所有大图

展会介绍

开幕时间:2019-09-21 16:00

展览地址:深圳市罗湖区爱国路东湖公园内东湖一街32号

学术主持:支宇


展览介绍:

曾朴的肖像:景观与肖像的双向转化

文/彭肜 支宇

画师正在画:一切消失后

还会站在那儿的东西

无价的 无形的

用你们看清楚了

也依然暧昧的方式

——

翟永明 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

青年艺术家曾朴酷爱绘画,他的艺术,以肖像绘画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直接延续着何多苓、刘虹与毛焰等当代艺术家的精神性肖像绘画。自从在2010年成都举办的“首届新星星艺术节”上获得最高奖项“新星星年度艺术大奖”以来,曾朴一直被视为成都乃至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早在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读书期曾朴就已经中意于肖像绘画。200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后,曾朴开始以今天看起来已相当成熟的语言在从事“Heart系列”的肖像绘画创作了。2010年,他凭借80件小画组成的“Heart系列”从众多青年艺术家群体中脱颖而出,夺得首届“新星星年度艺术大奖”。12年来,曾朴多次参加或举办各种展览,先后完成过“Heart系列”、“面孔系列”、“凝视系列”、“永恒系列”等作品,分别尝试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但他的创作主题几乎没有离开过肖像绘画。

“肖像景观:曾朴艺术作品展(2007-2019)”以12年一个的生肖轮回为时间范围全面而细统地梳理曾朴在架上绘画,尤其是肖像绘画领域中的艺术生涯与创作状态。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曾朴肖像艺术的全部审美特征与精神意涵。

A 肖像——作为景观化的肖像

经过认真讨论,我们愿意把曾朴的肖像称为“景观化的肖像”,将曾朴12年以来呈现的的艺术图景称为“肖像化的景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发现曾朴的肖像艺术出版了“肖像”与“景观”的“双向转化”。首先,曾朴的架上绘画肖像作品有着一种完全不同于普通人物绘画或个人面部照片的特殊气质,一种非常鲜明的“景观化”特征。从视觉感知看,曾朴的肖像并不写实,无论是画身边熟人,还是取材于时尚刊物,曾朴画中的这些人物,或面容模糊,或神思恍惚,不是无所事事,就是身影鬼魅。如空气般漂浮在城市的各个空间,不被关注,不被照亮,就是每个平淡日子里的混沌状态。再加上被抽离了人物所存在的实体空间,曾朴肖像艺术中的面容完全丧失了真实性与身体感,彻底脱离了传统肖像人物绘画审美理念——“传神写照”式的外形特征与个性心理刻画,这样一来,反而使曾朴的肖像表达具有了特殊的情绪与魅惑。

从题材来源的角度看曾朴的肖像,我们也许比较容易察觉这些肖像的“魅惑性”。对于最初的创作,曾朴回忆说:“我是用绘画来表现一些片段的,零碎的瞬间,有来自现实生活的,也有来自幻想的部分,图像资源有自拍的,有来自报刊,网络和任意改编的,在每张画上我希望能画出“感觉”,能注入当时的体验。”正是因为来历不明,真假不分和虚虚实实,曾朴的肖像一反传统肖像绘画的视觉指向性和审美目的论。作为“景观化的肖像”,曾朴画中的面孔与人物没有来历,没有指涉,一张张飘浮在空白背景的模糊面容好像在记忆与失忆中辗转漂泊的人影,突然出现又急速消失,仿佛极度痛苦面目狰狞,又仿佛愁容满面失魂落魄。

艺术家毛焰说过,他喜欢曾朴绘画的原因在于“他的一些作品有一些我喜欢的东西,很敏感,很内心化,甚至还有一些很脆弱的东西。”“敏感”、“内心化”和“脆弱的东西”很准确地通达了曾朴人物“景观化肖像”的感性特征。脱离了日常生活中华丽、优雅或者清晰的神色与表情,曾朴画中人物的面容才得以呈现出一种难以言传的独特魅力——这正是非日常肖像情绪肖像的“景观化肖像”。

B 景观——作为肖像化的视觉景观

曾朴肖像画作中的“景观化肖像”单件作品都体量不大,而且很少以单件作品的样式亮相。从一开始,曾朴就一边以精细的单件作品制作一边以大规模大数量的“景观”化方式出场。

这里提出的“景观”这个术语,来源于法国当代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1931—1994)提出的“景观社会”,当然与当代城市经验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一种直接的视觉领会与经验感知,景观化的社会呈现出的现象是“物的丰盛”,用德波的话,当代都市消费社会最大的特征的“景观的庞大堆聚”。曾朴的“景观肖像”作品,显然在视觉的度量维度上符合德波“景观社会”的基本描绘。我们当然不是说曾朴完全是有意识的进行一种艺术操作,而是说他曾经以大量的小幅作品碎片化地充斥着我们的知觉视野,从而成功而且有效地制造出类似于“景观社会”的审美感受。

从审美经验看,“景观社会”的知觉前提有二:一是碎片和非整体性,二是重复与非逻辑化。曾朴的肖像艺术作品恰好符合这样两个前提。12年来,曾朴反复绘制得最多的就是“Heart系列”,这些小幅作品已经形成了一个数量众多的作品系列或群体。在展览现场,它们以不同的构图形式和色彩构成吸引受众;在展览结束之后,它们又在艺术期刊和媒体中反复闪烁,并以强烈的视觉效应与暂留现象印入大家的脑海。这些作品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瞬间,并不追求面容和表情与真实生活空间的对应性关系,相互之间也不存在着一种整体化的逻辑关联。即使挂在同一面展墙,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之间,还是同一性别之间,每件作品之间也不存在着故事与情感的呼应关系。相反,它们是重复性的,也是非逻辑化的,每一副面孔和肖像都有差异,但每一个神色都似曾相识。这样的结果,如何挑选和如何组合这些作品,将会成为曾朴绘画作品痴迷者最大的问题。面对他们,曾朴同样无能为力,他只能说“这……,得靠自己的感觉……”艺术家当然不能够指点买家。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曾朴艺术作品的实质,它天然具有当代社会崇尚的碎片化与非逻辑性特征,一切依靠每个主体的自由组接和生存选择。显然,这不仅是当代消费社会琳琅满目的商品景观或是空间景观,更是当代社会作为主体的“人”或“此在”的精神景观与存在样态。写到这里,我们开始触及到曾朴作品“肖像景观”或“景观肖像”的精神内涵。

C 肖像的停顿与滞留——作为消费社会的飘浮主体

在德波那里,“景观”意味着当代消费社会现实的“颠倒与再颠倒”。所谓“当代消费社会的颠倒”,意指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扩张重构了人类社会的基本面貌,从交通工具到生活场景、从生产资料到工作习惯,当代人的存在方式不再真实和自然,一种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巴塞利兹式的“颠倒”流溢在都市景观的每一个生存环节。所谓“当代消费社会的再颠倒”,意思是景观社会通过符号化商品化的视觉操控,将颠倒过的社会现实再一次颠倒,让社会现实更加的不真实。在资本主义强大的符号编码能力下,当代消费社会源源不断地制造景观、供给景观并消费景观,遮蔽了主体对现实的思考能力与解蔽能力,意味着物质的意识形态彻底笼罩精神世界,人从历史化的人与物、人与人的真实关系中分离出来,生活与消费、工作与休闲、真实与虚假纠缠在一起难以区分,一切原初的二元关系与真实距离被颠覆得模糊不清。

曾朴的“肖像景观”何尝不是如此?当大量面容模糊、神色鬼魅的人物肖像浮现眼前,一种德波式的悲天悯人心绪油然而生。艺术家需要的是呈现和发现,而不提供解决问题的指南与理论辩护。曾朴以艺术家的直觉刻画当代中国社会的主体面容,沉湎于糖果色消费社会物化景观中的芸芸众生,并不一定觉察到自己的生存处境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只能在颠倒与再颠倒的商品符号链中无意识地自我寻找。所有人的停顿与滞留、焦虑与无奈,无一不被曾朴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一一记录在其中。

12是一个生肖轮回,12年以来,曾朴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从“Heart系列”到“面孔系列”、从“凝视系列”到“永恒系列”,从油画创作到水彩折页,从自由组合的单件作品到最近两年9米10米的人物群像,反复绘制着作为视觉景观的肖像作品。把它们称为“肖像景观”或“景观肖像”,我们想提示的是:无论是作为“肖像”还是作为“景观”,曾朴的肖像绘画不仅敏锐地绘下了当代社会的“当前”,而且还有着潜在的批判性精神内涵。

任何一个时刻,都有关联着记忆中的“过去时刻”;

而每一个时刻,也都等待着将到而未来的、无限的“后面时刻”。

欧洲当代思家家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和让-克洛德·米尔纳 (Jean-Claude Milner)曾在2012年间进行的一次对话中提出了一个非常精彩而且具有巨大启发性的理论术语:“后面时刻”(l' instant d' après)。从这个视角,曾朴画下的“景观肖像”或“肖像景观”在某种意义上图绘着也开启着那些不可计数的、蜂拥而至、不可预测也不可推断的“后面时刻”——正如中国当代著名诗人翟永明在长诗《随黄公望游富春山》的诗句,在那些未来的日子里,“一切消失后/还会有站在那儿的东西”……

2019年8月28日于成都锦江河畔

彭肜 批评家 策展人 川大博导

支宇 批评家 策展人 西南交大博导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