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览
卓克艺术网>展览频道>野山无尘-----徐小平国画作品展亮相安徽画廊
野山无尘-----徐小平国画作品展亮相安徽画廊
野山无尘-----徐小平国画作品展亮相安徽画廊
展览时间:2013/3/15-2013/3/25
展览城市:合肥
展览地点:
策展人:
主办单位:
协办单位:
查看所有大图

展会介绍

       展览前言:

纵墨扫千里  梅报万朵香—徐小平的写意画解读

       虬枝折展放纵,曲不压张,盘不为委顿,豪放粗壮,入红尘食烟火,不流俗而自傲。这是我读徐小平近作《铮铮铁骨》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一幅长轴里,画家一气呵成,信马由缰,恣肆泼墨,自如挥洒,把一树老梅的傲骨风范极尽天趣之妙,生动传神地表现得淋漓酣畅。
       画家在如此之大的画幅上纵笔不羁,随心所欲,得尽笔墨之神妙,对一枝历经风霜磨难的、开得繁花绚烂的老梅如此情有独钟,寄怀托意,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人铁骨铮铮品格的真诚讴歌,也是一个画家自我灵魂的自画像。徐小平自幼受传统家学熏陶,酷爱翰墨,天资聪慧,临池染墨,四十载苦心孤诣痴心不改,默默根植于大龙山沃土之上,仰望高山,勤勉脚下,风土人情的养育,文风诗雨的浸润,为他能真正成长为一个有深厚功力,技法扎实而全面的画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画是他追求至高境界的独门艺术,吸纳砥砺,悠游徜徉。
       选梅为画的题材几乎是国画家们都热衷过的事情。梅,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的化身,家喻户晓,无所不在。历史上的文人墨客,无不以诗词歌赋而广为铺陈,画家名流写梅表意者亦是名流辈出。偏爱梅,赞美梅,寄予理想的中国文人无不情牵梦萦于梅,如果再来画梅,那是相当冒险的,没有特殊能力与超拔情怀造诣的人是不便涉足的。在此幅梅图中,徐小平跳出了前人画梅的传统窠臼另寻门径,无所顾忌地运用枯笔,夸张而真实地突出梅干的粗壮与苍劲,昭示出梅的雄伟与强大,运用大量的宿墨来强化梅的雄野与奔放,以梅的干为画面主体,自上而下,直笔劲扫,一气贯通,把梅的浩然之气从体势上渲染了出来,见状咄咄逼人,痛快酣畅,产生一种无法征服的震撼力。徐小平还大量使用皴笔,看似随意点染,实则是水到渠成的匠心,皴笔用在梅干部位,形成黑白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从枝干顶至底,宿墨的厚而浓,皴笔的残而破,在或曲或折部,躲闪不及,给人留下人生直面现实困扼的万千回肠与道不尽的酸甜苦辣的杂呈滋味,只能了然于心却拙于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画家又不完全给人以苍凉冷漠枯索之感,他的心中埋藏着火一般的热情,在迸发,在燃烧,一腔怀抱尘世希望的赤子之情,是他借梅的缤纷留给未来的誓言和激情四射的演讲辞,画家给整个画面填得最满的是繁花,与前人的疏花瘦枝相比,这儿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老树新枝,全然青春焕发,谁也不输谁,竞相斗艳争奇,生命的激情是压抑不住的,如果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坚韧的品格,就不会有这样的精彩笔墨。布局上,大写意的品相令人叫绝,两枝粗大的梅干抱成一团扭曲着,类似向云霄穿插的两条腾云驾雾的蛟龙,展示的并不是精神枯竭的衰败之气,而是生机勃发的跃飞之像,互为背景,隐现出没,充满霸气而不乏灵动,画面用笔繁满,却因层次的不同而并不显沉郁滞闷,这给以梅为题材创作的画家拓展了新的探索空间。
       他的画无论巨章大轴抑或尺幅小品,不管是从笔墨形态、章法的运作、形式的组合,还是气势的烘托以及整体的把握上,都营造了宽博、宏大的气息,在大中求灵求静,张扬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如他的《翠韵丹霞》,不失为一幅佳作。透观画面,连绵逶迤的万壑千岩以不同的弧形从上而下或从左至右层层推进,造成的不均衡感,以落差的视象,画面略施丹红、翠绿、橙黄诸色调,表现出翠韵丹霞的主题。产生“静与动”“密而透”“苍而秀”之美感;进而营造出千岩万壑,朗朗乾坤大时空的境界。而且在整体的动势中,局部则运用几何形状的图形构成丘壑,且相互交错、叠加,使横贯左右的山脉富于变化的动感。从中可以看出他善于在诸多相近或相同的物象中选取表现对象,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画中景物相近而不雷同,统一而变化莫测,于理性的秩序中体现了感性的“迁想妙得”。同时,又以积墨积点,多层晕染的方式反复覆盖、交织,在错落参差中造成浑厚、苍润的美感;而稍许留白与云霭的处理,为画面平添了一种空灵、飘逸之感。
       心性淡远,视名利如粪土的徐小平,至尽仍然一袭布衣,埋首于一笔一纸一砚间,表现的是野山无尘、笔底生香的阔大境界,隐身于大龙山古皖山水的怀宁古镇中,竹舍茅庐,粗茶淡饭,一袭深黑的府绸青衣,一顶黄色的圆顶小帽,一绺拖在脑后的散淡花发,不同的是发间岁月沧桑露出了灰白的干枯,让我读出藏在他灵魂深处的深邃与傲倔。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曾为斯里兰卡大使馆、亚运村等创作过巨幅壁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万古奔流》入选全国中国画展,他心甘情愿要做龙山脚下的一枝铁梅,铁骨铮铮,这也许就是他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精神坐标。梅的枝叶花朵与主干里,矗立着属于徐小平的一座精神的宫殿。
       文/许松涛 孙书正
       许松涛,法学硕士,现任桐城文联副主席。
       孙书正,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安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站在密林高处感悟山川—画家徐小平小记

       徐小平号“文笔山人”,祖籍庐江,出生于独秀山下。我与山人相识已有经年。当初的他与现在的他几无差异,不见岁月流逝之无情。若给他画像则是:中锋行笔,略用枯墨勾勒出他硬朗有致、棱角分明的脸及瘦骨挺拔的身段,以大笔侧锋扫出他飘逸的长发。山人就是那种具备艺术气质或天生的在血管中流淌着艺术荷尔蒙的人。
       具有艺术感的人极有感召力,山人朋友众多,藏友、棋友、酒友与他过往密切。这是他为人古道热肠、真诚厚朴的一面,另一面则显示出他能量大。用草根话说是“经得起糟”。有关他的“糟”能说出许多版本故事,多年前我与他在长江一孤洲中写生,夜间饮酒,他把河滩野芦苇点燃,在窜天的火花中他且饮且歌,纵情于天地荒野间,其景其情至今仍鲜活难忘。一个无生命激情,无生活乐趣的人能成为中国画家?
       山人既然是为艺术而生的,当然以画艺说话。我想,山人若摘去小礼帽,理去长发,穿着灰黑色夹克装,拎个手包捧个杯子,做个小吏亦可,即便不这样,他要是成为一个腰缠万贯的古董商、风水大师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山人有很好的人生设计定位系统,情商极高。
但是,山人内心有一个很深的结,这是埋在他内心深处的情,这就是他的画,他要营造自家山水。
       这点我深信不疑,其他有关山人的一些故事都是一种铺垫,爱好玩的也是一种修为,最终是为千描万摹的山水画服务,画画是正道。
       当下的画界并不缺少画家,画得好的比比皆是,但大多是大同小异,一出手便知画风出自何处。随风趋势易,画出自我面目难。有时得终生探索仅有一得。山人要走不同的路,这是他的聪明之处。我与老画家黄惠连谈及山人艺术时一致认同的那就是山人的密体山水,他用细小笔头一点一滴皴擦组成气势磅礴的大山大水,有了一定气候,倘若山人坚持己见、积极而为、参展推广,那暴得大名的不是别人,应是山人。
       早些年,山人便对密体山水颇有研究,且已通过笔墨实践画出了一批批作品。当我在读他一幅幅用细小点线勾勒出六尺八尺山水时惊异其作为怀宁文化馆馆长,美术馆馆长,平时多于群众文化事业之余在绘画上仍能用心之深、用笔之动,用时之多。可见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并兼容并蓄。他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缶翁的积墨苍劲,在画山水时,他兼修花鸟,如他梅花的画法是用画山水的笔法而成,小有特色,力争多方面提升修养。
       他的山水画笔墨语言是传统的,表现手法又是新颖的,取法客观自然,下笔主观意化,表达一种“我手写我山”的大开大合气势渐渐地,他的山水画有了自己的面目,远观积墨深重,表现宇宙之宏阔,满纸烟云,天地苍茫;细看笔触工整,行气通达,起势张扬,有一阳刚朴茂之感。他画的是南方山水却用北方风格营造,俊秀藏在质朴中,苍凉之气中是孤寂心境。我认为笔骨、墨质、色韵是一幅好画评判标准,行笔之处拙而不呆,辣而不燥,浓而不滞即为极品大作。山人画追求正是这样结局。
       山人是“文笔山人”,亦是“独秀山人”,独秀山并不峻险,只是放眼四周无山可比肩,一山独秀而已。山人取此笔,不用猜测,他是想以山里人自居,自乐于山水间,山是家,家在山中,山人的理想境地便是像山民那样神畅高山密林,将山的气息直接贯注于笔之端,发乎性情出于体表,于尺幅间留一片苍茫在天地。当然,想真做一个山民又是寂寞孤独的,国画最高境界为文人画,它是由文化和修养滋养出来,山人取名山人,亦是有遁入山林苦心读书,修身养性的一种向往之情。
       文/吴有为
       吴有为,著名理论评论家、画家,安庆新皖江报刊主编。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