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览
卓克艺术网>展览频道>《超弦/林欣》个人作品展
《超弦/林欣》个人作品展
《超弦/林欣》个人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5/4/3-2015/5/3
展览城市:武汉
展览地点:
策展人:戴卓群
主办单位:武汉美术馆、湖北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
查看所有大图

展会介绍

真幻了无痕
               戴卓群/文
 
    林欣近年的创作由具体而微奥始终在重重交织与迭变中前行,以三维动画媒介做为出发点,发展出无限增殖的多维空间,由图像的表层世界而进入到思维的幽邃时空。自从林欣在电脑上制造出第一个虚拟人形象,她便开始了在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跋涉穿行的旅程。
 
    我们对于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世界,其实一无所从,人类的认知能力往往只是自身思维局限的拟像。林欣最新的展览被我命名为“超弦”,这是一个当今理论物理学里最时髦的概念,是的,时髦,我只能姑且如此认为,因我对物理学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
 
    “超弦”做为概念之所以吸引我的注意是因我很偶然看到的一篇文章,大略是说物质的基本构成是由“一根细细的弦在振动”,而这勾起了我的遐思,比如想到“手挥五弦,目送归鸿” 一句,一切都显得隐秘而寂静,但是我能捕捉到其中的细微感动,同时也令我联想到了林欣所制造的那个光洁、高冷而幽美的虚拟人形象,这之间似乎建立起了某种莫名的暗合。
 
    超弦理论里的物理模型认为组成所有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一小段“能量弦线”,大至宇宙银河,小至电子、质子、夸克一类的基本粒子都是由这占有二维时空的“能量线”所组成。《宇宙的琴弦》作者布赖恩•格林说:“弦论确实可以导出许多不同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可能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见得有多么特殊。这与追求一个绝对的、没有商量余地的目标是有矛盾的。如果我们受控于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那么我们就被引导到同一个方向。”
 
    如果世界当真是由非物质化或者弱物质化的弦线所构成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由艺术家林欣通过三维建模方式在电脑中所构建的那个虚拟空间看上去可能比我们习惯认知了的现实空间更接近于超弦世界的奥义呢?
 
    一切坚固的东西都将烟消云散,是物质,还是虚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究竟处身在一个怎样的世界,虚拟的?真实的?心理的?知识的?我们无法判定也无从鉴别,我们在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之间犹豫徘徊,没有什么事情我们能真正看清楚,我们实际看到的东西从来都是可见事物的一部分,甚或仅仅是一个拟像或假象。
 
    带着这样的困惑出发,我想方才有助于让我们接近林欣的艺术世界,如何摒弃对惯性经验的依赖,如何学会用他者的方式去观看,如何注视内心。如果说林欣最初的创作还旨在借助三维数字手段来拓宽媒介边界,或者说通过虚拟图像来反映科技对人类现实生活的改造的话,那么林欣最新的创作则通向了哲学思辨的领域。艺术家由过去对电子媒介技术特质的开发和迷恋转向了针对关于电子媒介本身的观念与思想的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林欣和那个虚拟世界中的林欣已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真亦幻,难分彼此。
 
    在2006年《金属的假面》系列到之后数年的《宴会》、《卸妆》等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象征和隐喻企图,生命与非生命的比照与悬置,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异化和疏离通过虚拟的人物和虚拟的场景明白无疑地表露出来,人类成为了自身所创造出的科学和技术的奴隶,不断被摧毁和变异。而从《我只是以你要的样子出现而已》、《好像悲伤从来不曾有过》、《你会想我的》和《我和你的世界是不同的》等作品开始,虚拟人似乎获得了真正做为人的思考和感知能力,艺术家开始将自身的情感世界投注进虚拟对象中,这一时期的作品被赋予了高度拟人化的特质,做为艺术家的现实的我跟做为被制造出的虚拟形象的我构成了一种镜像关系,一度让我们怀疑究竟谁才是谁的镜子。
 
    近期的新作《错误的秩序——废弃》和《时光的额外维度》则几近于一种空间拓扑学,来探究各种“空间”在连续性的变化过程和失控状态下持存的性质。其中《错误的秩序——废弃》中数字形象的来源完全是一颗现实中的矿石,艺术家将其形象原样输入电脑后,又随机的进行了破碎和重组,保留它在虚拟环境下被修改的过程痕迹,使其以乱码的电子断层出现,并定格这一变化中的随机形象,通过这种反常规的体验,艺术家将创作过程引入到一种充满悬念和未知的失控状态,而这为思维和认知的延展打开了全新的维度。
 
    在穿梭于虚拟和现实间的同时,林欣善于驾驭多媒介同步并行的创作方式,媒介的交互也为视觉场域的铺陈提供了复杂而多样的路径,最新展览则将通过数字动画、油画和灯光装置等多种形态建立其观念与语言世界。绘画在林欣笔下被定格为几似动画静帧的图像,人为迹象的刻意掩盖和藏匿,意在表明一种消除绘画的立场和指涉人的异化之隐喻,她在绘画中着重捕获了电子虚拟技术中的BUG状态,也既是一种软件程序错误,艺术家不再直抵完美结果,而是流连于过程的失控和视觉显现。在这里,机器或者说程序同等地获得了一种和人为相一致的行为机能,以至于我们已经无法分辨,哪些是人为部分而又有另外那些是程序本身的作为。
 
    林欣煞有介事地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错误”的形态,一种似是而非的莫名情形,它通往目的但是却不导向结果,这里涉及到关于“错误”的审读,关于对“错误”的观念的建立。在某种意义上,只有“错误”方能打开歧异,将我们引至事物被遮蔽的部分,那些在我们惯常经验之外的隐秘幽僻之地。
 
 
2015-2-8於北京
 
戴卓群(独立策展人、艺评人)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