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展览
卓克艺术网>展览频道>“城堡”董文通绘画场域实践
“城堡”董文通绘画场域实践
展览时间:2019/3/22-2019/5/15
展览城市:湖北-武汉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
策展人:姜宇微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 中电光谷
协办单位:栗空间艺术中心
查看所有大图

展会介绍

开幕时间:2019-03-22 16:30

展览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学术主持:鲁虹

参展人员:董文通

展览备注:出品人:黄立平


展览介绍:

精神的“还乡”

——代序

鲁虹

我最早见到董文通的《还乡拾遗》系列是在2017年。当时他在西安美院美术馆举办了一个个人展览,策划人是批评家杨小彦。记得在研讨会上,好多学者都谈到了其作品与儿时记忆密切相关的问题。我完全同意他们的看法,但我还想补充的是,除此之外,他画中的图像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即包含着对“城市化”进程的深刻反思。也就是说,他的作品联接着过去与现在。此一点与艺术家张晓刚在著名作品《大家庭》系列中主要依据历史照片以表达对过去的回忆与反思是有所不同的。据我所知,董文通出生在中原农村,其父为乡村教师,而这一特殊背景也使得他虽出外多年,却难舍乡情……于是,他才会经常“还乡”寻根;于是,也就产生了体现出他特殊艺术底色的作品《还乡拾遗》系列。按我的理解,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为一种精神的“还乡”。比如,在《还乡拾遗》系列中经常会出现他昔日上过的学校,而且多是被荒废与遭人遗弃的景象:或者是在教室的讲台与黑板前出现了两只山羊(见作品《一场生动的交流》);或者是在巨大的教室里遍布着垃圾(见作品《遗落的是小学NO。8》)……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可以想象,这些来自于现实的场景在勾起董文通对以往的经历与“故事”进行回忆时,一定引起了他的无限感慨,否则也绝不会有相关作品的诞生。正如大家所知,伴随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说,在大量农民“背井离乡”去城市淘金的大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了,而大量乡村学校、院落、祠堂等等被荒废的现象亦不期而至。事实上,由此不光导致了大量历史记忆与文化之根的丧失,也使得很多农村儿童的教育成为了极大的问题,其文化代价是巨大且难以弥补的!我不太同意有人简单的认为其不过是一种文明进步所带来的副作用,因为,要是当初有关部门对相关现象有所认识,并及时做出更为妥当的处理,本来是可以加以预防或解决的。但“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现在予以解决还来得及,不然后果更加严重。我猜想,这大约就是董文通创作《还乡拾遗》所希望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其系列作品是非常有现实意义与文化意义的!

在艺术表现上,董文通首先是以数码相机记录了一些被遗弃的乡村景向,其次是在经过慎重选择与过滤后又以具有表现主义的风格转换了一些因有感才拍摄下来的照片,而这就涉及到了二度转换的问题。即当董文通把《还乡拾遗》系列予以公开展示时,不仅延伸了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的认识深度和感受强度,也体现出了艺术家个人的文化立场。非常有意思的是,董文通还配合相关作品安排了装置、影像与剧场效应,这也使之更具现场感与强烈的视觉感染力。董文通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绘画的形式也好,装置、影像与剧场效应的形态也好,都应该出自于艺术家的观念与立场,而决不是从形式到形式的抽象演绎。武汉合美术馆在2017年年底曾经给徐冰办了个展,徐冰在展厅进门的地方写了一句话,“你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有问题,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你的艺术。”我觉得文通把这个道理是悟通了,所以,他不但能够在生活中敏感的发现问题,还能够很好的解决问题,并由此找到了他进行艺术表达的图像和语言方式。当然,这与他从艺术史的汪洋大海中寻找借鉴与转换也不无关系,而在这方面,他今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在名为《城堡》的短文中,董文通谈到了他近来一直在用iPad作画,一方面会用于实地写生,另一方面也会用于对突如其来之灵感的表现。我深信,在这样的过程,不但传统绘画的知识会帮助他创作数字绘画,而且后者也会使前者有更新的发展,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必将更有利于他进一步表达精神的“还乡”,所以,我衷心盼望着他的更多相关作品能够早日出现问世!

2019年3月16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皖ICP备2023016431号-1